眼下,兵團1268.24萬畝棉花陸續采收,一臺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整機國產化率達到93%的“兵團造”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機在棉田里穿梭。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新時代創新型兵團建設步伐,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目前,科技進步對兵團經濟貢獻率達到58.3%。
兵團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在現代農業、生物育種、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實施“十大科技創新工程”,形成雜交棉產業化關鍵技術、膜下滴灌技術及節水新裝備新產品、電石法聚氯乙烯清潔生產等一批標志性科技成果,并實現轉化應用。截至2021年底,兵團建成國家級高新區1個、國家(兵團)農業科技園區15個、兵團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19個,各類創新要素高效聚集。
科技創新和科普協同發展、“兩翼齊飛”的格局初步形成,石河子大學博物館等3家單位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石河子國家高新區被列為“科創中國”第二批試點園區。
公民科學素質明顯提升。由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中學科技館等組成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初步建立;深入實施“五大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兵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4.42%提高到2020年的7.72%,在西北地區排名第二。
通過開展“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活動,兵團大力推廣100多項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帶動萬名職工群眾脫貧致富。
建立兵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以劉守仁、陳學庚、尹飛虎院士為代表的兵團科學家扎根邊疆、奉獻邊疆的精神,全社會尊重知識、熱愛科學的氛圍日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