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訪布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領跑紡織業發展啟示錄
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的中國輕紡城鳥瞰圖(資料圖)。 柯橋區委宣傳部 提供
在中國輕紡城東升路市場,采購商挑選心儀的面料(攝于1月13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瑞雄 攝
世界紡織看中國。從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桑林中發現蠶,到馴養家蠶、繅絲織綢,再到先輩們帶著精美的絲綢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紡織業見證了東方文明走向世界的夢想,對中華文化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綿延數千年,跨越上萬里,現代中國紡織業經過市場洗禮,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產品消費市場和生產國,實現了從紡織業大國到紡織業強國的華麗蛻變。
中國紡織看浙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浙江自古“衣被天下”,曾是世界絲綢生產和貿易中心。改革開放以來,身為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領潮者”的浙江奮楫爭先,迅速成長為我國紡織大省,擁有最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化纖產量占全國近一半,印染布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紡織服裝出口額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浙江紡織在柯橋。自古以來,紹興柯橋就是全國知名的紡織之鄉,早在隋唐時,這里出產的“越羅”就名揚天下。及至明清,古鎮柯橋“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綢”。如今,這里孕育出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擁有集化纖生產、織造印染、服裝加工、紡機裝備制造于一體的紡織全產業鏈,銷售網絡遍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全國近一半的紡織企業建立產銷關系,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這里成交,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作為承接東部棉紡織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兵團依托自身特有的組織優勢和身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地緣優勢,充分發揮棉花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基地,紡織業持續快速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兵團紡織業如何補鏈強鏈,推進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兵團日報全媒體報道組走進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探尋其領跑行業發展的“密碼”,以為借鑒。
啟示一:從“水上布市”到“國際紡都”,產業發展要下好“先手棋”
如果把柯橋紡織業比作一列正在高速前進的列車,位于柯橋區柯橋街道的中國輕紡城,則無疑就是“火車頭”。2022年,依托“產業+市場”獨特優勢快速發展的柯橋紡織業預計產值達1200億元,這其中,線上線下成交額突破3300億元的中國輕紡城功不可沒。
春節前夕,記者一行在蒙蒙煙雨中來到中國輕紡城東升路市場。只見市場外車水馬龍,市場內人頭攢動,采購商們走走停停,在鱗次櫛比的門市部仔細挑選心儀的產品,經營戶們忙著招攬顧客、整理樣布、排列色卡。
在一家名為“愛麗佳家紡”的門市部,老板盧昌明正在向客商介紹自家的新品面料。兒子盧文廣則通過郵件和微信,就一筆面料訂單與遠在埃及的客商溝通。
今年58歲的盧昌明是最早入駐中國輕紡城的經營戶之一,見證了柯橋從“水上布市”到“國際紡都”的跨越式發展歷程。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奔涌。1983年12月,國務院決定取消布票,紡織品實行敞開供應。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現柯橋區)政府敏銳察覺到:紡織業發展的春天要來了。
當地政府迅速作出決策,在全國率先發展以紡織、印染為主體的鄉鎮輕紡工業。隨之,一批頭戴烏氈帽、手搖烏篷船的布販子,開始沿河叫賣本地生產的布料,自發形成了熱鬧的“水上布市”。不久后,人稱“小船戶頭”的布販子們拋櫓上岸,在臨河狹長的小街上擺攤銷售布匹,“水上布市”自此發展為“河邊布街”。
1985年,“河邊布街”愈發繁榮,卻也顯露出雜亂無序的問題。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建成占地3500平方米的棚屋式“柯橋輕紡產品市場”,推動自發市場向規模集貿市場轉變。到1988年,又建成了多功能、封閉式的“紹興輕紡市場”,這也是全國首個室內輕紡產品專業市場。
20世紀90年代初,紹興輕紡市場加快規模擴張和硬件升級,先后建成北、東、中三大交易區和錢清原料市場,被國家工商總局命名為“中國輕紡城”,成為全國首個被冠名“中國”的專業市場。當時,中國輕紡城占地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年成交額逾35億元,已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輕紡產品專業批發市場。
1993年,全國第一家以大型市場為依托的股份制企業——中國輕紡城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中國輕紡城基本成型。
也就是在這一年,溫州樂清人盧昌明聽從親戚的建議來到柯橋闖事業?!拔易畛跏窃谳p紡城北市場賣布,那時的門市部只是一個簡易棚子,冬冷夏熱,條件簡陋。不過比更早時候‘小船戶頭’們沿河叫賣好多了?!北R昌明回憶道。
“不僅要把布賣到全國,還要賣向全球?!痹诒R昌明心中,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中國輕紡城的發展壯大,很快幫助盧昌明圓了夢。
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后,當地政府引導企業國內國外“兩個輪子一起轉”,質優價廉的柯橋布料走出國門,迅速搶占了非洲市場。1999年,首屆中國紡織品博覽會在中國輕紡城展覽中心舉辦,333個參展攤位一舉創下5.15億元的成交額。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柯橋外貿業務又從非洲拓展到歐美,大批布商“拎包就走”跑展會、找客戶。
進入新世紀,中國輕紡城再一次抓住戰略機遇,堅持改革開放不停步,不斷優化升級配套硬件和軟件,發展為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目前,中國輕紡城占地面積390萬平方米,擁有營業用房2.8萬余間,經營品種5萬余種,經營戶3.3萬余戶,市場日客流量10萬人次,市場成交額連續32年位居全國紡織品專業市場首位。
“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北R昌明感慨道,如今“愛麗佳家紡”不僅在全國各地擁有上百家加盟商,其業務還拓展至東南亞、中東等地區。
歷經30余年發展,中國輕紡城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蝶變,也成就了柯橋“國際紡都”之盛名。2022年,柯橋外貿出口總額預計達1306億元,紡織品出口額占全區出口總額的90%以上。
“中國輕紡城的發展,得益于政府積極引導扶持。輕紡城市場的形成,自發需求是動因,政府科學決策、因勢利導是關鍵?!苯邮苡浾卟稍L時,中國輕紡城黨工委副書記、建管委副主任錢苗娣說。
縱觀中國輕紡城30余年發展史,不難看出,這個脫胎于“水上布市”的專業市場總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步”,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這背后,與當地政府和企業準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緊扣時代律動脈搏,尊重產業發展規律、洞察行業演進軌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密不可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強調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這為兵團紡織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發展紡織產業,兵團具有棉花資源、土地、能源和援疆省市產業援疆等諸多優勢。只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牢經濟思維、產業思維、市場思維,適時調整發展戰略、高標定位產業發展規劃、精準預測未來風向、主動布局長遠發展、用好用足比較優勢,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就能實現“彎道超車”、后來居上。
啟示二: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產業發展要“攥指成拳”
紡織離不開印染,上承織造下接服裝的柯橋印染業,始終與輕紡市場的繁榮相得益彰,柯橋也有“中國最大染缸”之稱。
驅車沿著杭州灣大道一路向北,記者一行來到距離柯橋城區20公里的柯橋印染產業集聚區——藍印時尚小鎮,眼前所見顛覆了我們對印染產業的傳統印象:不見破敗低矮的廠房、黑煙滾滾的煙囪,也沒有污水四溢的場景。柏油馬路寬闊整潔,路邊綠樹成蔭,工廠廠房色調明凈、整齊劃一。沿河一帶,是長長的紅色塑膠步道,沿途風景如畫。
“綠色高端,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力?!痹诼劜坏揭唤z異味的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濮堅鋒表示,目前公司一半以上的訂單來自歐美,每米布的附加值在3元以上,公司2022年實現產值近5億元?!斑@些年,世界時裝連鎖品牌機構的印染資質認證,我們拿了不少?!倍谑畮啄昵?,企業能有如此發展,濮堅鋒連想都不敢想。
柯橋區經信局副局長王好告訴記者,十幾年前,隨著柯橋紡織業的快速發展,一時間,印染企業“遍地開花”,呈“鋪天蓋地”之勢。彼時,柯橋紡織印染總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印染業創造了柯橋工業經濟65%的產值。產量最高的年份,全區染布總量超過180億米,可繞地球450圈。
柯橋原有212家印染企業,分布在全區14個鎮街。長期以來“攤大餅”的發展模式,使得柯橋的印染業成了典型的粗放型產業。
由于產業結構“低散亂”,柯橋印染業一度飽受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和產業競爭力下降的困擾。2009年,柯橋染布總量達156億米,而利潤僅有13億元,印染每米布平均僅掙8分錢,耗水卻達12.7公斤。而與此同時,印染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問題日益凸顯。
為打破困境,2010年,柯橋開始謀劃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到2016年,柯橋區印染產業轉型升級被列為省級試點,全面打響了印染落后產能“殲滅戰”。當年上半年,柯橋64家印染企業被關停,100多家印染企業因超排被限產,全區印染產能削減了約30%。這一向支柱產業“開刀”的大動作,被業內人士稱為“壯士斷腕”。
歷時8年,柯橋通過“整合集聚一批、兼并重組一批、倒逼關停一批”,全面完成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全區212家印染企業縮減整合至109家,整體搬遷至藍印時尚小鎮,著力打造綠色高端的印染產業集聚區。
“我們的上下游企業都來了,集聚發展就是企業最好的出路?!卞凿h說,通過升級改造,公司努力向“智慧工廠”轉型,新設備、新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公司產品在國內外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
王好介紹,在集聚過程中,柯橋不僅鼓勵印染企業整合抱團,同時加強產業數字化建設、創新平臺建設和科技創新合作,從提升設備工藝、激勵技術創新、推進生態治理、強化安全生產、促進廠房有機更新、提高綜合效益6個方面,全面提升印染產業競爭力。
數據顯示,目前,柯橋印染業國際先進設備應用比重達到60%以上,重點印染企業CAD技術(即紡織品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普及率達100%,染色設備平均浴比由1:10提高到1:5(即原本染1米布需要10公斤水的話,現在只需要5公斤),45%的企業建有測配色系統,80%的企業配套有半自動、自動染料助劑稱量輸送系統,100%的企業建立完善了用能、排污檢測系統。
藍印時尚小鎮從無到有發展起來,讓柯橋印染業“涅槃重生”,實現了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的轉變。通過集聚發展,藍印時尚小鎮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印染基地,印染產能達到了浙江的60%、全國的40%。通過集聚發展,印染業這個因身患“三高癥”(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而不得不到處尋找棲息地的“候鳥”產業,實現了“綠色突圍”,從此“定居”在了柯橋,把根深深扎在了這片富饒的土地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集聚在一起,相互競爭和協作,對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一盤散沙難成大業,握緊拳頭才有力量。平均用力、“四面開花”,很難將產業做大做強??聵驅嵺`啟示我們,產業集聚才能凸顯系統優勢和集體效率,是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的強大引擎。
兵團已逐步建成了南疆以一師阿拉爾市、二師鐵門關市、三師圖木舒克市、四十一團草湖鎮為重點,北疆以七師胡楊河市、八師石河子市為重點的“5+1”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借鑒柯橋經驗,兵團可通過制定產業規劃、配套相關政策,圍繞產業規劃開展招商引資,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等措施,進一步加強產業集聚,釋放集聚效應,促進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啟示三:從“一根絲”到“一件衣”,產業發展要做好“鏈文章”
新春伊始,浙江天圣化纖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纖維生產設備正開足馬力運轉,機械臂將一批批裝箱完畢的化纖產品精確地搬運至指定位置。這些產品將漂洋過海,發往全球各地。
“公司靠著3000臺織布機起家,經過10余年發展,已成為全球全拉伸絲的優質供應商。一根根小小的化纖絲,如今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站穩了腳跟?!闭憬焓セw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彪告訴記者,這些年公司一直以拉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優化生態鏈為主導,推動企業由“化纖制造”向“化纖智造”轉型升級。2022年,該公司收購了7家印染企業,產業從上游化纖生產向下游印染延伸,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鏈聚合度。
與洪彪專注于“絲”的生產不同,浙江寶紡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虞少波則將主要精力放在“布”的加工與經銷上。該公司成立于2002年,多年來一直深耕非洲市場,以差異化的蠟染印花布聞名??恐鴮ο炄竟に嚨臐撔你@研和在非洲市場不斷開拓,公司成為非洲最大的蠟染布供應商之一。
紹興亨世行服裝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建祥在柯橋從事女裝面料貿易已有30年,今年,他決心創立屬于自己的男裝品牌?!拔覀冞@些在柯橋靠經銷面料發家致富的人,心里總有一種情結,那就是要努力把自己手上的‘一匹布’,裁成享譽全球的‘中國衣’?!碧平ㄏ檎f。
從“一根絲”到“一塊布”再到“一件衣”,其背后,是柯橋推動紡織業全產業鏈發展的不懈探索。
從上游的聚酯纖維、化纖原料生產,到中游的織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裝加工、紡機裝備制造等,近年來,依托“產業+市場”的獨特優勢,柯橋持續延鏈補鏈強鏈,打造出全國紡織產業鏈最完整、紡織產能最大、專業市場規模最大的紡織產業集群,擁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和市場產銷體系,實現了“從一根絲”到紡織全產業鏈的躍升。
如今,拿著最新設計圖在柯橋轉一圈,就能買到紗線,找到代工廠、物流商。原輔料備齊、機器啟動,新品布料第二天便能面世。這是紹興乾雍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蕭興水熟悉的日常,也是當地緊密型協作生產方式的縮影。
“在柯橋,如果紡織設備出問題了,需要更換配件,一個電話,幾個小時就能送到修好?!笔捙d水說。
面對國際國內嚴峻復雜的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柯橋以良好的產業基礎、穩定的產業結構、強大的產業韌性優勢,經受住了種種考驗。2022年,柯橋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80億元,比上年增長4.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
疫情期間,一些省外企業因供應鏈受到沖擊尋求在柯橋落戶——產業鏈的穩定性,成為柯橋招商引資的一大優勢。2022年,柯橋新增市場主體2.83萬戶,比上年增長5.37%。目前,柯橋在冊市場主體17.3萬戶,其中在冊企業6.58萬戶,繼續保持全紹興市第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未來產業的競爭是整個產業鏈的競爭,柯橋實踐啟示我們,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從容應對風險挑戰的“密碼”。兵團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種植加工、紡織、化纖、染整、服裝、產業用紡織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可通過招引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加快產業生態圈建設,聚焦重點產業鏈短板補鏈強鏈,打造空間上相對集聚、上下游密切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紡織產業鏈集群,進一步增強產業凝聚力和創新力。
啟示四:從“傳統產業”到“先進制造業”,產業發展要不斷“破壁”
絲除了織成布,還能做什么?“可上九天,可下五洋?!痹谡憬‖F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鑒湖實驗室),該中心副主任戚棟明用一句形象的比喻給出了答案。
何謂“可上九天”?戚棟明說,我們的工業絲,已應用在了國產大飛機上。
航空級玻璃纖維棉氈,又稱“飛機棉”。它常常被應用在飛機的艙內裝飾板和蒙皮之間,如同為飛機穿上了一件“棉衣”,可以很好地隔熱、隔音、阻燃、防潮。在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鑒湖實驗室)與合作單位的聯合攻關下,國產航空級玻璃纖維棉氈及其復合材料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逐步突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
何謂“可下五洋”?一條條由無數工業絲構成的深海系泊纜繩,守護著“深海一號”作業平臺海上油氣作業的每一個日夜。依托該中心技術研發的纜繩,既有堪比鋼鐵的強度,也有充分靈活的韌性,還能經受住海水長期腐蝕與風暴侵襲。
2022年7月,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鑒湖實驗室)在柯橋成立。目前,該中心已聘請6名國內外院士擔綱,集聚了4家科研院所、20個創新團隊和百余名創新人才,對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耐熱型高強PBO纖維、可植入醫用紡織材料等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深度攻關。
漢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料之一,但由于其天然的粗糙感,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打破這一思維定勢,浙江吉麻良絲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轉向漢麻產品的研發,投入8000多萬元,成立兩個院士工作站,歷時6年開發出觸感和棉布一樣細膩柔軟的漢麻面料,取得了15項發明專利。
“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要做有技術含量的東西?!闭憬榱冀z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季國苗說。
從絲到布,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技藝在不斷精進,柯橋紡織人內心的創新精神也從未改變。在科技、管理、設計等創新要素加持下,原本被很多人視為“傳統產業”的紡織業在柯橋不斷“破壁”“出圈”。
上世紀90年代初,紹興縣(現柯橋區)就率先實施“無梭化技術改造”和“染整革命”,推動紡織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提高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嚴峻的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柯橋紡織業對創新的需求更為迫切。為助力產業穩進提質,基于傳統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柯橋依托各類紡織創新服務機構和平臺,推動政產學研融合,加速成果應用推廣,賦能科技創新服務,為紡織業發展持續賦智賦能。
通過整合紡織領域科研院所和優勢企業資源,目前,柯橋已集聚紡織創新服務機構21家,包括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鑒湖實驗室)、現代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高能級平臺,聚力破解紡織產業發展“卡脖子”難題,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紡織技術研發創新策源地。其中,浙江省現代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已形成沿柯橋區金柯橋大道10分鐘現代紡織創新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70余項。
“與‘家門口’的科研機構合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研發,便利又高效?!闭f起與浙江理工大學紹興柯橋研究院的合作,紹興喜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繆國華深有感觸。近年來,公司與該研究院合作,共同開發高含量細旦白銅抗菌纖維新材料。經過努力,目前這一新材料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將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發展時尚創意產業,是柯橋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提升紡織業價值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柯橋圍繞時尚周、“天天時尚”“柯橋優選”“經緯計劃”等重要活動和創新舉措,完善時尚創意產業價值鏈條、構筑時尚創意產業生態體系,年創意設計產值突破3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對于紡織業而言,發展動能的新舊交替、發展空間的虛實交錯、發展環境的利害交融,使創新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柯橋實踐證明,創新是產業發展保持“年輕”、通向未來的“金鑰匙”。兵團只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搭建產業創新平臺,加大研發資源投入,加快科技人才培養,帶動紡織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實現紡織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助力兵團不斷壯大綜合實力,在建設美好新疆、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