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主題演出《延安 延安》場景(攝于3月20日)。如今,在紅色旅游景區觀看紅色主題演出,成為不少游客前往延安旅游的“標配”。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玲玲 攝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攝于3月20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玲玲 攝
四月的延安寶塔山,春風浩蕩。
日前,兵團日報記者從天山腳下來到延河水畔,探尋延安旅游業發展的“紅色密碼”,為兵團紅色旅游發展提供借鑒。
寶塔山腳下,一條條大道伸向遠方,車流不息。
歷史的長卷,延安曾經作答——
時光撥回到1935年,中華民族正處于危亡關頭,落腳延安的中央紅軍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黨中央離開延安時,解放全中國已是勝利在望,中國革命事業實現歷史性轉折。
自此,延安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名詞。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和流淌著渾厚的紅色基因,它已然成為一段光輝的歲月,一種理想信念的象征,一座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豐碑。
奮進的時代,延安繼續作答——
近年來,延安把以紅色旅游為龍頭的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拉內需、激消費,保增長、惠民生的重要途徑和決勝未來的第一資源、第一產業來抓,全力打造全國紅色旅游首選地。
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從黃土高原的山梁溝峁間,從流淌過歲月的舊址文物間,尋找歷史的答案。
百草復綠,又是一年春光。
兵團雖在千里之外,卻與延安血脈相連。對于從南泥灣走來的兵團而言,紅色文化是兵團旅游最大的特色,也是兵團旅游最亮的底色。推進兵團旅游業全面復蘇和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啟示一: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夯實紅色旅游發展基礎
春光和煦,天氣轉暖,在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陳設如昨。兩邊墻上懸掛著6個“V”字形旗座,旗座上各插著4面黨旗。
“這24面黨旗,象征著中國共產黨24年的奮斗歷程,‘V’字形旗座是革命勝利的標志?!贝蠖Y堂內,幾名來自遼寧的游客認真聽著講解,看著主席臺和一排排木座椅,耳邊似乎回蕩起了黨的七大開幕時的掌聲……
多年來,楊家嶺革命舊址一直堅持把文物保護與修繕作為舊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案锩奈镄蘅樳^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不改變革命文物原狀的原則,最大限度保持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睏罴規X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侯振龍說。
在延安,像楊家嶺這樣的革命舊址共有445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3673件,它們承載著黨的光輝歷史,是激發干部群眾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也是延安發展紅色旅游的“根基”。
“我們將文物保護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高質量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縣區掛牌成立文物局,加強機構及人員配備?!毖影哺锩o念地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進一步提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延安出臺《陜西省延安革命舊址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編制《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利用規劃》,為保護利用提供法規依據;實施單點保護和整體保護,推進魯藝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舊址、南泥灣等片區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整體展示,革命文物保存狀態得到顯著改善。
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公布6個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延安成為全國唯一的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對于延安來說,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責任。
以建設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為目標,當地完成延安革命紀念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延安文藝紀念館等4處基本陳列布展和中央黨務委員會等27處舊址的復原與輔助陳列,讓革命文物“發聲”,讓歷史資料“說話”,做到見物、見景、見史。
楊家嶺革命舊址毛澤東舊居里,小小煤油燈見證了《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的誕生;棗園革命舊址周恩來舊居寢室內,一輛紡線車安放在墻角處,反映出大生產運動的轟轟烈烈;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的朱德用過的公文包、浦化人的“七大”代表證等文物,講述著生動感人的革命歷史……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延安各革命舊址、紀念館吸引著一批批尋訪者前來探尋紅色故事,解讀其中蘊含的“精神密碼”。
鑒往事,知來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延安南泥灣的屯墾奇跡和紅色血脈,在數千里外的戈壁荒漠延續。
幾十年來,兵團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忠實履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創造出改天換地、滄海桑田的傳奇。櫛風沐雨、篳路藍縷間,革命先輩的足跡遍布天山南北,革命遺存如星辰綴滿廣袤大地,它們承載著兵團人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更是弘揚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的生動教材。
然而,就目前來看,兵團的紅色旅游資源仍局限在數個場館,亟需對舊址、文物等紅色旅游資源進行科學保護,開展系統研究。對此,兵團應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使用好,通過它們激活紅色記憶、講好兵團故事,為兵團紅色旅游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啟示二:堅持紅色旅游創新,增強新時代紅色文化吸引力
《中國紅色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2021)》顯示,紅色旅游客群中,90后、00后人群占比達到51%以上,紅色旅游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紅色旅游如何“圈粉”年輕人?從延安發展紅色旅游的實踐來看,游客需求日趨多元化、個性化的當下,拘泥于遺跡、舊址、博物館發展紅色旅游、拉動文旅消費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玩法。
“近年來,圍繞高質量發展,延安加大文旅招商力度,組建文旅招商專班,引進有實力的頭部企業,打造出一批文旅綜合體等高質量項目?!毖影彩形幕吐糜尉贮h組書記、局長馬東坡介紹,“十三五”期間,延安市投資600多億元規劃實施圣地河谷·金延安等“六大”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南泥灣紅色小鎮、延安紅街等紅色旅游項目,啟動延安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等重大項目,有力提升和豐富了紅色旅游內涵,提高了紅色旅游展示水平,成為推動旅游經濟增長和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
嘗一嘗黃米飯承載的延安味道,聽一聽紅色家風館里的動人故事……如今,在參觀革命舊址之余,游客們總會前往圣地河谷·金延安享受悠閑時光。這個由陜西旅游集團打造的項目,集文化藝術博物館集群、文創主題院落、老字號美食街區、都市休閑生活等業態于一體,滿足市民和游客吃、住、行、游、娛、購一站式需求,該項目成功躋身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這里的民宿我都挑花眼了,陜北本土文化元素與現代雅致生活完美融合,很有品質,體驗非常棒!”廣東游客李瑩在延安旅游期間,并沒有選擇連鎖住宿品牌,而是選擇圣地河谷·金延安的民宿,感受不一樣的延安。
2021年,延安紅街開街,寶塔山下再添紅色旅游新名片?;曳客?、坡屋檐、窯洞臉、黃泥墻,1.5公里長的街區打破紅色景點傳統形象,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節點,高度還原延安古城風貌,開街當日游客量就突破26萬人次。
走進延安紅街的再回延安體驗館,館內沒有設置座位,觀眾全程“走著”看表演,在行進中沉浸式體驗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和光輝歲月。當衣衫襤褸的紅軍戰士在你面前倒下,當那面紅旗頑強地飄揚在你的眼前,眼含熱淚的游客已不僅是觀看者,更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如今,在革命舊址聆聽革命故事、感受紅色文化魅力,去圣地河谷·金延安、延安紅街等紅色街區放松休閑,欣賞《延安保育院》《延安 延安》《再回延安》等紅色主題演出,購買“紅色珍郵”“窯洞相框”等文創產品,成為不少游客到延安旅游的“標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弘揚革命文化,用好紅色資源。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兵團應充分認識和發揮紅色旅游的綜合功能,充分彰顯紅色旅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和獨特價值。
解決了紅色旅游“有沒有”“缺不缺”的問題,還需面對“好不好”“精不精”的課題。下一步,兵團應著力對接游客需求,強化項目支撐,打造一批高等級旅游景區、特色知名旅游城鎮和休閑街區,培育旅游新業態,加強餐飲、住宿、演藝、旅游商品等供給,形成主題突出、功能完善的兵團特色旅游產品體系,不斷激發紅色旅游潛能和動能,推動兵團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啟示三:拓展紅色旅游外延,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蓖跽饘④姷倪@首詩充分詮釋了兵團光榮的革命史。
走過革命的烽火歲月,作為兵團精神的血脈源頭,南泥灣正憑借紅色旅游資源走上發展快車道,實現從革命熱土到發展熱土的轉變。
南泥灣黨徽廣場上,高13.8米的巨型紅色黨徽雕塑下游人如織。遠山青翠,農田肥沃,當年“陜北好江南”的美景撲面而來。如今的南泥灣,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依托毛主席視察南泥灣舊居、中央墾區政府舊址、金盆灣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延安炮兵學校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南泥灣在紅色教育培訓產業上開篇破題,深入對接河北中斑集團、延安旅游集團等企業,啟動實施九龍泉、水圍溝、大生產風貌街區等文旅項目建設,建成南泥灣教育基地南北校區和金盆灣青少年研學基地,成立南泥灣紅色文化培訓有限公司,前來南泥灣“補鈣鑄魂”的黨員干部絡繹不絕,年接待游客突破80萬人次。
旅游越紅火,群眾越參與;群眾越參與,旅游越紅火。
借著旅游開發的契機,南泥灣深處的馬坊村引進華潤集團項目扶持資金,建起米蘭花酒店、1938精釀坊、南泥灣1號民宿以及現代產業示范大棚,帶動當地群眾發展民宿客棧和餐飲產業。
窯洞、土炕搭配現代生活設施,“成慶民宿”的客房里,黃土高原的濃郁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民宿老板高成慶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兩年前,高成慶看到游客越來越多,萌生出開民宿的想法?!坝慰陀X得我們這里有特色,我干脆把閑置的2口窯洞和2間平房改造成民宿,旅游旺季的時候能掙不少錢?!备叱蓱c還計劃把家里的4口老窯洞也改造成民宿,接待更多游客。
馬坊村的故事在山山峁峁間延展。寶塔區萬花山鎮佛道坪村、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也在深度挖掘紅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讓鄉村振興的腳步更為堅實。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而今,延安旅游早已萬紫千紅。
近年來,延安大力實施文化旅游帶動戰略,初步形成了以延安城區為主的紅色旅游核心帶,以黃帝、黃河、黃土風情文化旅游區,綠色生態旅游區,“中國紅谷”丹霞地貌地質遺跡旅游區為主要內容的“一核五區”全域旅游發展布局,旅游板塊從“紅色”向“多彩”延伸,走出了紅色旅游帶動全域發展的路子,有力地促進和帶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如今,到延安旅游,不再是看一回風景、拍一張照片、吃一頓飯,而是從山間到河邊、從城市到農村、從“觀光游”到“休閑度假游”的深度體驗,這也讓許多延安農民吃上了“旅游飯”,實現華麗轉身。
與延安相似,兵團旅游資源極為豐富,除了紅色軍墾文化,還有歷史文化、邊疆風情、草原生態、沙漠體驗、綠洲農業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兵團旅游業發展的支撐點。兵團應充分發揮紅色軍墾文化旅游的引擎作用,促進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冰雪旅游、農業觀光、研學旅游、康養體驗等融合,走出符合兵團特色的外延式紅色旅游發展道路,提升紅色旅游吸引力、影響力和綜合效益,進而帶動更多職工群眾就業創業,將紅色資源變成致富資源。(邵文杰 趙優 李和平)